中國與中亞能源合作邁入新階段
發布時間:
2023-05-24 14:22
來源:
中國石油新聞中心
隨著中國與中亞國家關系的不斷深入,能源領域的合作也從傳統的油氣進入到新能源領域,將開展能源全產業鏈合作,邁入新的發展階段。
中國-中亞峰會發布的《中國-中亞峰會西安宣言》提出,各方支持建立中國-中亞能源發展伙伴關系,擴大能源全產業鏈合作,進一步拓展石油、天然氣、煤炭等傳統能源領域合作,加強水力、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合作,深化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實施綠色技術、清潔能源等項目,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能源經濟與金融研究所所長郭海濤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指出,中亞地區是全球各類礦產資源潛力最大的區域之一,尤其是在油氣領域,中國是中亞地區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合作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擴展,實現了互利共贏。
峰會期間,中國石油董事長戴厚良代表中國石油簽署《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與哈薩克斯坦能源部關于擴大中哈能源合作框架協議》《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與哈薩克斯坦“薩姆魯克-卡澤納”國家福利基金股份公司關于擴大戰略合作協議》等一系列協議。
同時,中國石化與哈薩克斯坦國家石油天然氣公司簽署了關于在哈薩克斯坦阿特勞地區合作開發聚乙烯項目的關鍵條款協議。
中國石油國家高端智庫研究中心專職副主任、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呂建中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亞地區是全球重要能源中心,在建立中國與中亞國家能源伙伴關系的進程中,石油合作是基礎,天然氣合作是重點,新能源合作是亮點,全產業鏈合作是支撐。2022年,中哈原油管道、中亞天然氣管道A/B/C線向中國輸送原油超過1000萬噸、天然氣432億立方米,已成為推動區域能源進出口多元化的重要戰略通道。隨著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正在成為中國與中亞國家能源合作的鮮明底色,迫切需要在綠色創新、能源轉型方面加強務實合作,推動全產業鏈上的合作,構建穩定和可持續的能源伙伴關系。
未來,中國和中亞地區在能源領域還有深度的拓展空間。
呂建中指出,首先,要繼續深化傳統油氣領域合作,穩步擴大油氣貿易,做好上游勘探開發投資和技術服務項目,推進大型煉化一體化項目,筑牢能源合作的基礎;其次,要加強在新能源領域的合作,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中亞地區的風光資源。特別是要加強新能源技術合作,打造開放包容的創新生態;再次,要共建高效暢通的合作平臺,依托中國與29個國家共同發起成立的“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合作平臺等,深度參與全球能源治理,積極拓展未來新能源新基建領域合作的新機遇。
郭海濤認為,中亞各國正進入國家建設的快速發展階段,礦業仍是各國最主要的經濟支柱,加強與中國的能源合作,為其開拓有利的市場,不僅能為中亞各國的國內建設籌集更多經濟資源,而且也會提升其礦業產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力;中亞各國積極融入“一帶一路”沿線的發展,鞏固其交通樞紐重要地位,將獲得更多的發展機遇。中國與中亞各國長期睦鄰友好,能源合作機制順暢,進一步發展中國-中亞能源發展伙伴關系,擴大雙方油氣貿易規模,將會極大地提升中國的能源安全水平。
他進一步指出,中國的新能源和核能利用技術已經逐步走在了世界前列,與中亞各國發展能源全產業鏈、全方位的能源合作,也將有助于中亞各國順應時代要求,把握能源發展的新趨勢和新機遇,從傳統化石能源逐步向新型能源結構轉型,為中國-中亞能源合作拓展更廣闊的空間。
關鍵詞:
上一頁
相關新聞
隨著中國與中亞國家關系的不斷深入,能源領域的合作也從傳統的油氣進入到新能源領域,將開展能源全產業鏈合作,邁入新的發展階段。 中國-中亞峰會發布的《中國-中亞峰會西安宣言》提出,各方支持建立中國-中亞能源發展伙伴關系,擴大能源全產業鏈合作,進一步拓展石油、天然氣、煤炭等傳統能源領域合作,加強水力、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合作,深化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實施綠色技術、清潔能源等項目,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記者從5月9日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國家電投)在上海舉辦的2022社會責任報告發布活動上了解到,截至2022年底,國家電投電力總裝機2.1億千瓦,其中清潔能源裝機1.4億千瓦,占比達到65.87%,新能源發電裝機量、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量均居世界第一。
中國石油網消息(記者董宣)今年以來,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實現良好開局。據國家能源局數據,截至一季度末,全國可再生能源裝機達12.58億千瓦;一季度,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達594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1.4%,其中風能和光伏發電量達342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7.8%。
石油鉆采級黃原膠是一種高效、優質、環保型的石油鉆采泥漿添加劑,使用范圍廣,對溫度、酸、堿、鹽具有極強的耐受性,可明顯提高泥漿的滲透率和懸浮固體物質的能力,減少鉆井過程中的壓力,穩定井壁,降低對儲油層的破壞,從而明顯提高鉆井、修井、完井工作的效率。它所獨有的在低剪切情況下的高粘度,使低濃度的鉆井液可以懸浮固體物質,能長期保持穩定。因此,它是高溫高鹽油田理想的驅油劑。
吊掛系統、監測系統有序前行,AGV(智能搬運機器人)小車自主穿梭,流水線上機械臂揮舞翻轉;屏幕中記錄產品信息的數字不斷跳動……記者走進廣東格蘭仕4.0數智化基地柔性化生產線,一個充滿活力的數智化世界撲面而來:每條生產線有17個機器人,每6.7秒就能下線一臺微波爐腔體,生產線由電腦數字化控制,可以瞬間切換不同的產品生產模式。 近年來,格蘭仕全力推進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全產業鏈全面數智化轉型提速,企業各個系統通過數智化有機整合起來,形成一個工業互聯網生態,打通制造鏈條的各個環節。隨著格蘭仕集團新中臺上線,各類數據在企業內部與伙伴、平臺間對接與循環,完成全鏈路數字化“關鍵一躍”。格蘭仕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梁昭賢表示,格蘭仕通過新中臺系統與售后系統、庫存管理等系統數據串聯,真正實現了產業鏈、供應鏈全系統數據閉環。
記者11日從中國海油天津分公司獲悉,中國最大海上自營油田——綏中36-1油田累計生產原油突破1億立方米。 據了解,綏中36-1油田地處北緯40度的冰區,屬于稠油油田,開發難度非常大。中國海油自主攻克海上稠油開發技術,具備了自主開發海上大型整裝油田和稠油油田的能力。1993年,綏中36-1油田試驗區成功建成投產,成為中國自營勘探開發的第一個海上現代化油田,在中國海洋石油工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